
要是地球上真的发生了末日那种情况,1986年夏天的切尔诺贝利,肯定算得上最接近末世的景象。
在苏维埃共和国还没解体之前,普里皮亚季被选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人员的住处,作为离核电站最近的城镇。刚开始,普里皮亚季每年大概有1500人左右的人口增长,可没过多久,几乎在一夜之间,这座地理条件优越、未来很有潜力成为现代化都市的城池,就被遗弃了,变成了一座空空如也的废城。
街道上寥无人烟,厚厚的树叶和泥土把沥青铺成的马路都盖住了。早在四月底,原本住在这里的三十多万居民就都被苏联当局一股脑儿撤走了。
居民一走,驻扎在普里皮亚季的苏联军警也展开最后的搜查:他们逐户检查宠物和家畜,然后当场射杀,把尸体拖到掩埋场埋了。
事情还得从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讲起,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因为工程师迪亚特洛夫带队进行断电实验时经验不足,结果导致堆芯熔毁,发生了猛烈的爆炸!
核爆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随风飘扬,飘到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市以及附近的城市,甚至在很远的瑞典都检测出了超标的核辐射。如果没能妥善应对的话,不光是苏联,整个欧洲都有可能受到核辐射的威胁。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,五十多万苏联的军民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挡住了那恶魔般的威胁,把它永久封印在了记忆里。
爆炸释放的辐射尘埃总量差不多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。从检测到的辐射强度来看,那可是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——26000伦琴。不过,在灾难一发生的第一刻,迪亚特洛夫向上头报告的,却是个精心编排的谎言。
“辐射值只有3.6伦琴。”这个数字听起来很精准,而且像是挺安全的,可实际上呢,背后隐藏着个荒唐到极点的真相——那只是当时他们仪器能测到的最大值,实际上可能远远超出了这个数。这份谎言,不只是个人的隐瞒,更揭示了那个庞大体系对于坏消息几乎本能性的遏制心态。
于是,放射性尘埃带着致命的危险飘浮在空中时,普里皮亚季的居民们看到的,却不过是一道像彩虹一样的奇景。他们以为那只是普通的火焰,甚至还有人带着孩子在“彩虹”底下散步。这样的无知,正是上头封锁消息带来的直接后果,让人一时无法辨别生死危机。
当技术完全崩溃,真相被虚假掩盖,人类那最原始的身体,不得不变成对抗核能炼狱的最后一道屏障。这样的牺牲,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:一种是凭着本能冲上前去的无畏尝试,另一种则是明知道必死无疑却依然全力以赴的制度性投入。
最早冲向地狱的,便是普里皮亚季消防队的28个队员。收到的任务是灭火,没人说过火源居然是暴露的核反应堆。他们没佩戴任何靠谱的防辐射装备,就凭着消防员的职责,硬是冲进了辐射值爆表的火场。
一到现场,他们就立马感觉到身体出了大问题:头晕眼花,恶心想吐,控制不住地呕吐。有个消防员,看到一块发着奇异光芒的石头,本以为是平常的燃烧物,便用手捡了起来。那块会发光的东西,是反应堆里的石墨慢化剂,也是地球上最毒的物质之一。
一念之间,他的手掌就被严重烫伤,皮肤甚至开始融化。虽然如此,这支英勇的队伍还是在凌晨两点左右,把大部分肉眼能看到的火焰扑灭了。用生命为接下来的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,付出的代价却十分惨烈。
这28位首批救援人员,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,全部因为急性辐射综合症,遭遇皮肤脱落、全身灼痛的极度痛苦,不幸离世。他们的身体变成了高强度辐射的源头,最后只能被装进厚厚的铅棺,再用水泥封盖,深埋地下。
幸存者维克多·比库恩回忆起那晚冲进火场时,心里的想法就是“我女儿还在家等我”。在一次抢救行动中,他吸收的辐射剂量高达260伦琴,这就像短时间内接受了3000次胸部X光。而正是出于对家人的纯粹关心,这份本能的奉献让他们在信息空白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到底。
要说消防员的牺牲属于无知的英勇,那国家机器随后展开的救援就变成了一场带着悲壮的明知所为。来自阿富汗战场回来的瓦连尼科夫大将,被委以这场战役的总指挥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苏联调动了超过60万“清理者”,他们就像国家对灾难最坚韧的“活体工具”。
事故发生33个小时后,一千辆卡车驶入了普里皮亚季,居民被紧急疏散。人们只得带上少量的行李,而家里的宠物都被强行留下。人走后,军队进入城市,把这些被遗弃的宠物一只接一只射杀或者掩埋掉,因为它们身上的毛发沾染了高剂量的辐射尘埃。
以核电站为核心,半径30公里范围内很快设立了军事封锁区。一场由多兵种联合作战的“拼命一搏”就此展开。首当其冲的,是空军部队,他们负责驾驶直升机,从天上往露出的堆芯扔沙袋和硼酸,希望能封住辐射源,帮忙降温。
80架直升机一共飞了3000次,投入了超过5000吨的物资。这些飞机的飞行区域,就在反应堆上方大约200米的空中。机舱里的仪表疯狂地报警,指针冲到500伦琴的极限,但实际上辐射强度早就超过了1000伦琴。
飞行员的唯一防护措施,就是座位底下那片薄薄的铅板,还有脸上的一个象征性的口罩。任务结束后,他们根本无法入眠,也吃不下东西,皮肤开始大片剥落,忍受着辐射病带来的无尽煎熬。里头有个叫卡拉佩田的优秀飞行员,驾驶着米-26重型直升机,成功把一个重达35吨的混凝土块精准投放到位,为最后的封顶工作打下基础。四年后,他因为白血病离世。
天上的战斗激烈异常,地面的任务也不是轻松事。那时,在反应堆下面,有个庞大的冷却水池,专家们都说,一旦上面的熔融堆芯物质穿透楼板,接触到池里的水,可能引发一场灾难性的蒸汽爆炸。这一爆炸的威力,足以让整个欧洲大部分地区变成荒漠。
为了拆除这个“定时炸弹”,得有人潜入漆黑、满是高辐射积水的地下室,把排水阀门亲手打开。三个志愿者挺身而出。在几乎看不清手指的环境里,他们靠着感觉和坚韧,成功开阀放水,避免了可能引发的二次爆炸那场灭顶之灾。任务一完成,他们马上送去救治,可惜吸收了致命的辐射剂量,最终牺牲了。
等到他们之后,就轮到“生化机器人”出场了。这个名字听着挺科幻,但干活儿的,实际上是一群真人。原本打算让机器人去清理3号厂房顶上的那些高放射性碎片,可屋顶的辐射强度超过1万伦琴,咋看都不是机器能抗的。再先进的机器人,电子元件在这种强辐射下也会失灵,干不了这活儿。
机器帮不了忙,只有人上去。大约三到四千名20到30岁的后备役军人被动员起来应对这事。为了振奋士气,工程兵司令官塔拉克诺夫将军和政委第一个冲到屋顶。规定是每个人上去工作不能超过40秒,可现场很多士兵为了帮战友分担,都主动超时工作了。
他们身披重达30公斤的铅防护服,行动变得很缓慢。据幸存者回忆,刚踏上屋顶的那一刻,眼睛就感觉灼烧,嘴里满是金属的味道,耳朵里听不见任何声音,整个世界一片死寂。当一面红旗在屋顶升起时,任务算是结束了。这批“生化机器人”里,有28人在事后不久就去世了,所有参与者的平均寿命因此缩短了10年。任务完成后,这些年轻士兵围在一起抽烟,天真地以为能够借着烟草的颗粒物,把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带出来。
最后出场的是矿工们,任务听起来就像童话故事里的情节:在反应堆正下方,挖出一条巨大的通道,为的是安装一套液氮冷却系统,把堆芯底部降温。大约一万名矿工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,一起投身于这场“战斗”。
他们的工作环境温度高得惊人,达到50摄氏度。在这样的酷热中,任何防护装备都变得多余,矿工们只能光着上身,整整24小时不停地干活。这场疯狂的挖掘持续了一个月,细节之中满是危险,就连有人喝了被污染的水,也当场丧命。
真是让人哭笑不得,矿工们冒着生命危险挖通了那条通道,可最终根本没装冷却设备。结果,整条通道直接用水泥填平了。用命换来的成果,就这么被扔掉了,令人唏嘘。在参加这次任务的矿工中,有四分之一还没到40岁就离开了人世。
天宇优配-配资股网站-配资门户公司官网-线上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