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33 年秋,江西苏区的山林间还带着夏末的湿热,红军某纵队的营地里却弥漫着一股特殊的兴奋 —— 一则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开:刚编入队伍的女兵何子友,竟是武当山出身的武林高手,传闻她赤手空拳能擒匪,拳脚快得让人看不清招式。彼时正值苏区第三次反 “围剿” 刚结束,部队休整期间,战士们本就闲不住,这消息一出来,连各营的老兵都凑在一起议论,“咱红军里还有这样的女能人?”“武当弟子,比许副师长的少林功夫还厉害?”
这话很快传到了纵队副司令员许世友耳中。这位出身少林的硬汉,8 岁入少林寺习武,练了 8 年少林拳、刀术,当年在军阀部队里就以能打闻名,投身红军后更是凭着一身功夫多次冲锋陷阵,战友们都知道他 “见了真功夫就挪不动脚”。听说有武当女侠,许世友放下手里的练兵手册,眉头一挑:“武当?我倒要看看,是少林的硬功硬,还是武当的柔劲巧。”
没过几天,何子友随女兵队行军报到,许世友特地去了操场。远远就看见一个穿灰布军装的女兵,背着步枪,腰间挂着根乌木短棍,正指导几个女兵练基本格斗动作。她身形不算高大,却站得笔直,抬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沉稳 —— 这就是何子友。据说她自幼随武当名师练太乙五行拳,16 岁就敢独自下山打抱不平,后来因不满国民党反动派压迫,带着几个习武的姐妹投奔了红军。
真正让何子友名声传开的,是一次遇匪事件。部队途经吉安山区时,一伙自称 “黑七” 的土匪拦路抢劫,匪首挥着大刀叫嚣 “单挑红军最能打的”。前排战士刚要举枪,何子友却按住枪托走了出去,只带了腰间那根短棍。黑七见是个女兵,不屑地狂笑,大刀带着风声劈过来。谁料何子友脚步轻挪,像阵风似的绕到黑七身后,右手短棍精准敲在他手腕 “麻筋” 上,大刀 “哐当” 落地,跟着一个 “顺手牵羊”,黑七踉跄着摔在泥里 —— 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,土匪们见状四散而逃,红军没费一枪一弹。
这事儿传到许世友耳朵里,他更坐不住了。当天傍晚,他径直走到何子友的女兵宿舍,语气干脆:“何同志,我听说你武当功夫了得,我练过几年少林拳,想跟你切磋切磋,点到为止。” 何子友抬头看了看他,这位大名鼎鼎的副师长满脸坦荡,没有丝毫轻视,她爽快点头:“许副师长客气了,明天清晨操场见,我也想见识下少林真功夫。”
第二天天刚亮,操场四周就挤满了战士。许世友穿着短褂,露出结实的胳膊,何子友依旧是那身军装,腰间短棍没摘。两人相对而立,没有多余寒暄,许世友率先出招 —— 少林拳讲究 “刚猛有力,直来直去”,他一记 “黑虎掏心” 直逼何子友胸口,拳风带着劲。战士们都屏住呼吸,谁料何子友不硬接,脚步一旋,用武当 “云手” 轻轻拨开拳锋,顺势往后退了半步,动作行云流水。
“好!” 人群里有人低喊。许世友眼睛一亮,又使出 “扫堂腿”,腿风凌厉,能踢断碗口粗的木桩。何子友早有防备,脚尖点地,身体腾空而起,避开这一击,落地时还顺势用手轻轻推了下许世友的腿,让他收势时微微踉跄。十几个回合下来,许世友的刚猛拳术始终没能碰到何子友,反而被她的柔劲一次次化解;而何子友也没主动进攻,只在防守中见招拆招。
最后一局,许世友改用擒拿,想抓住何子友的手腕制住她。他伸手扣向何子友小臂,何子友却手腕一翻,用武当 “缠丝劲” 绕开,反而轻轻抓住了他的手腕,一个旋身,许世友重心微晃。就在这时,两人同时收力 —— 许世友咧嘴一笑,松开手:“服了!你这武当柔劲,比我这硬拳头管用。” 何子友也抱拳:“许副师长的少林硬功才厉害,我是借了巧劲。”
这场切磋让全军轰动,战士们不再议论 “男女功夫谁厉害”,反而都佩服何子友的胆识和本事。许世友更是对她刮目相看,之后常找她交流:聊武术如何融入战场格斗,比如近身战时少林拳的快攻和武当的闪避怎么结合;也聊带兵,何子友带的女兵队纪律严明,训练时她亲自示范,行军时帮着抬伤员、找野菜,连男兵都佩服。
后来长征开始,部队翻雪山、过草地,何子友的本事更是派上了用场。过夹金山时,后队遭国民党军偷袭,她带着 6 名女兵死守山口,敌人冲上来时,她挥舞短棍,武当功夫的灵巧在近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,硬是扛了两个小时,直到援军赶来。战斗中她手臂被刺刀划伤,却没哼一声,还帮着包扎伤员。许世友看到她胳膊上的绷带,感慨道:“真正的战士,不光要有拳脚功夫,更要有这股不怕死的胆气,你两样都有。”
新中国成立后,何子友被调往上海,负责整顿一家濒临停产的机械厂。当时工厂里问题重重:工人人心涣散,设备老旧,还有人因为工资问题闹事。何子友没摆架子,第一天就穿着工装下车间,跟工人一起拆旧机器、清废料,晚上还挨家挨户走访,解决工人的住房和吃饭问题。有人不服气:“一个女人能懂工厂?” 她不辩解,只用三个月时间,就让工厂重新运转,产量还翻了倍 —— 这股韧劲,跟当年在红军里带兵时一模一样。
许世友后来到上海开会,总会抽时间去看她。两人坐在工厂的旧食堂里,就着咸菜喝热茶,聊的还是当年苏区的日子:“那回切磋要是我真用全力,你能接得住不?” 何子友笑着摇头:“许副师长当年是让着我,不过真打起来,我也不怕。” 许世友哈哈大笑:“天下能跟我比划还让我心服的人不多,你算一个。”
这份始于 “比武” 的友情,一直延续到两人晚年。何子友常说,当年在红军里,没有 “少林”“武当” 的区别,也没有 “男兵”“女兵” 的隔阂,大家只有一个目标 —— 为老百姓打天下。而许世友也总跟身边人讲,何子友这样的女同志,比很多男人都有骨气、有本事,红军能打胜仗,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分男女、不怕牺牲的好战士。
如今再回望 1933 年那场苏区比武,让人记住的不只是少林与武当的招式对决,更是红军将士间的坦荡与团结 —— 在革命的大旗下,所有的本事都只为一个信念,所有的切磋都化作并肩作战的力量,这才是那段历史最动人的地方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天宇优配-配资股网站-配资门户公司官网-线上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